擔任教授「講師技能培訓」講師多年,我常在第一堂課請教學員們,
演講究竟是溝通還是表達呢?
同學們在這個問題上意見與看法常是分歧的。
若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溝通與表達字詞的解釋來定義,
「溝通」是彼此間意見的交流,或訊息的傳遞。
「表達」則是將心中的思想藉語文或行為的方式傳遞給別人知道,或傳遞訊息。
二者之間很清楚的可以瞭解最關鍵的差異處,即在於彼此雙方或是單向傳遞。
那麼,演講究竟應屬於溝通還是表達呢?
演講表面看來是運用表達的形式,但我們常常忽略在這個形式背後,演說者不能只考慮自己想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還需考量接受者(聽眾)的理解與接受度,因此在演講中教學者會採用適當的教學法或互動的方式以確認聽眾的吸收與理解。
我常說一位好的演說者一定是位溝通的高手,
因為,演說者不僅要講授知識、思想等內容;
還要應用語言、動作等不同的方式;
以聲音語調的變化傳達情緒,還要運用教學法幫助學習者有效學習。
所有的安排都為了確認與聽眾「彼此間意見的交流,或訊息的傳遞。」
因此,演講是採表達的形式,是高度溝通的展現。
(推薦閱讀 → 我是在溝通?還是表達呢?)
– 夢想者圓夢學院共同創辦人 林惠蘭 –
國際教練總會(ICF)認證 專業教練
結構性思維版權課程 認證講師
♣ 藉「大眾溝通」提高你的影響力!
歡迎參與學習 ↓
公眾演講培訓-卓越演說工作坊 https://goo.gl/37uZVB
課程體驗課 https://goo.gl/k4SRN3